农学博士,研究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渔业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方向主要是水产工业化健康养殖技术。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博士后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渔业推广专项等40余项。
博士后出站后,背起行囊,一头扎进科研和养殖生产中……张家松的职业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研究并将工厂化养殖技术推广到基层,他始终在路上。十多年过去,在张家松心里,从事水产养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是幸福的。他也认为,运用工厂化设施设备开展水产养殖,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产业发展的大方向。作为科研人员,需要尽最大努力答好时代出的考题,贡献符合时代需求的水产养殖方案。
养虾是科研的第一课
十七载寒窗,青春付学研。1990年至2007年,张家松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期间,他作为国际交流学生赴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水生生物研究所学习交流。2009年9月,张家松博士后出站,正式加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我是冲着产业生产而来的。”张家松告诉记者,从求学到就业,他的兴趣一直都是对虾养殖。也正因为这份浓厚的感情,张家松到南海所连凳子都没坐热,就直接下养殖场走访学习了。他认为,每一位从事水产行业的科研工作者,都必须亲身经历养殖生产,这是形成理论成果的关键一步。起初,张家松虚心向养殖户讨教,跟着“师傅”学习南方对虾养殖的技术。后来,为了贴合实验的要求,他带领研究生做起了养殖工人养虾,凡事都亲力亲为。“自己养虾,能掌握第一手且真实的数据。在实际生产中会出现什么问题,难点在哪,我们都要清楚。”他不怕吃苦、不怕失败,因为实践是理论的试金石。张家松表示,做应用型研究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中去,不断循环。
在这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失败是不可避免的。有好几次,全塘虾都死了,按照张家松的说法,是“尸横遍野的惨烈场景”。悉心照料的虾全军覆没,虽有伤心但并不灰心,他表示,经历的挫折多了,经验就越来越丰富了。面对失败,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他说,只有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才能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不断进步。”如今,张家松和他的技术团队已经走过福建宁德、江苏如东以及广东的汕尾、茂名、阳江、中山等地,建立起多个生产基地。
在和养殖工作打交道的日子里,张家松结识了许多养殖户朋友,他坦言,“在老一辈的养殖户眼里,我们是‘书呆子’,是搞理论的。”对此,他认为,自己和养殖户是互相学习的角色关系,结合养殖户的经验开展生产试验,形成技术成果,继而将新技术推广到养殖户中去,提升养殖水平。
工厂化养殖是大势所趋
张家松在从事博士后研究期间,经常与指导老师雷霁霖院士探讨水产养殖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导师的指导,更加坚定了他从事工厂化养殖的信念。
工作十多年,张家松去过很多地方,他总是把工厂化养殖挂在嘴边,记在心上。不曾想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广东,“对虾工厂化养殖”是个遭人白眼的词。据他回忆,当年工厂化养殖对虾的理念在南方遭到很多质疑。很多人认为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难以接受,也有不少专家发出反对的声音。“我知道这条路很难走,但我有信心坚持走下去。”

在推广工厂化养殖的过程中,张家松很“固执”。他向记者讲述了他的看法,首先,从水产养殖产业的角度而言,食品安全对生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健康养殖,而且是标准化、可溯源的健康养殖,这是发展工厂化养殖的必要性;其次,其他行业上,畜牧业如家禽,已经完成从散养到工厂化养殖的变革,蔬菜大棚的技术保证了国人全年不间断吃菜的需求,随买随有;最后,近年来新兴的电商销售模式,尤其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关键的作用,这种消费需求倒逼生产模式的升级,为了配合需求,水产养殖需要保证产品有稳定、足量的市场供应。
“不可否认,当前池塘养殖仍然是主流,池塘养殖模式仍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张家松指出,畜牧业和种植业已经走过转型工厂化的历程,提供了一个又一个成功的好例子。随着养殖观念的转变和技术要求的提高,工厂化养殖未来可期。而从无到有,从抗拒到接受,工厂化养殖现在已在南方多地落地生根,深受养殖户欢迎。他十分欣慰,“现在我经常接到咨询电话,请我们过去指导工厂化养殖。”
为企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近年来,张家松和团队不断探索新模式、新技术,联手规模养殖企业建立生产试验基地,通过研企合作的机制,推广了一套健康养殖模式。“结合市场新趋势,创制可复制的现代化水产养殖方式,助力水产养殖转型升级。”他向记者介绍了位于阳江的一个工厂化养殖新项目,“基地是我和团队成员十多年的技术、经验集成。”
据了解,得益于广东省政府和省农业农村厅对阳东区对虾现代化农业产业园项目的支持,2018年,张家松团队在阳江市阳东区南湾水产有限公司开展对虾工厂化养殖项目。目前,基地已建成养殖车间10000平方米,源水处理系统5000立方米,养殖水体5200立方米,具备年产对虾140吨的能力。
“以微生物为基础,立体工程化设施为支撑,生态化水处理为依托,智能化精确控制为保障,构建工厂化养殖体系,具备高密度养殖、在线实时监控等特点。”张家松介绍,经过几年的养殖试验,现已初步形成多项技术成果,包括:生物絮团技术处理养殖用水、三阶段立体对虾养殖技术、循环水处理系统、植物净化外排水技术等等。池塘采用跑道式的矩形设计,可实现自动化转池、收虾。
张家松透露,算上7~8个月的施工期,工厂化养殖系统光是设计就耗费了两年时间。“我们用了两年时间去模拟生产,发现并改进问题。”
“一个模式、一套系统是在不断的自我否认中形成的,它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张家松表示,随着时代的进步,业界对技术开发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用硬化土地的“软底养殖池”就是好例子,“这是社会给我们的‘命题作文’,科研人员按照新的要求不断升级系统,交出让人满意的答卷。”
2020年3月21日,该系统正式运行,投放了第一批虾苗,四个月后起捕上市。张家松评价道,“在可控的养殖条件下,虾生长稳定、品质有提升,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下一步,张家松团队将继续扩大生产试验,以期达到每日稳定供应产品的目的。(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 李易珊)